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教师简介» 历史教育学» 赵亚夫

赵亚夫

  

  赵亚夫,教授,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曲江学者。日本三重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访问学者。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文科专家组成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论著目录:

  一、 文章

  1.《中学历史教育学框架刍议》,《高教教育》,1989年第3期,第50-54页。

  2.《忧患意识从何而来》(笔谈),《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第47-49页。

  3.《西周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81-89页。

  4.《当今日本学校近现代史教育状况评介》,《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4期,第52-55页。

  5.《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成就动机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79-8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教学》全文转载,1994年第1期,第56-60页。

  6.《〈礼记·学记〉教育论的现代意义》, (日本)《三重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纪要》,第46卷,1995年3月号,第137—151页。

  7.《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5期,第59-61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主编)收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143页。

  8.《心源为炉,笔端为炭》(书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第119页。

  9.《日本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第30-33页。

  10.《中日历史教育学研究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88-94页。

  11.《试论日本社会科(历史)教育学的理论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38-47页。

  12.《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中学历史教育评价的体系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第6期,第83-91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主编)收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4-259页。

  13.《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讲座),《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于友西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122页。

  14.《谈谈21世纪需要怎样的历史教师》,《学科教育研究探索》,1998年第1期,第18-22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收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0-268页。

  15.《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测定概念、种类和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111-117页。

  16.《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笔谈),《北京政协》,1998年第7期,第9-11页。

  17.《日本社会科历史科目的试题编制技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8期,第7-10页。

  18.《日本大学考试中心1998年世界史A试卷》(译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9期,第39-45页。

  19.《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科概念与特性》,《北京教育》,1998年第11期,第44-45页。《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收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4月,第223-227页。

  20.《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北京教育》,1998年第12期,第38-40页。

  21.《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与教材》,《北京教育》,1999年1期,第42-44页。《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收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216-220页。

  22.《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指导与方法》,《北京教育》,1999年第2期,第第41-42页。

  23.《日本中学社会科教育目标的设计理念与内容》,《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8-33页。

  24.《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的》(译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第60-61,53页。《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收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228-234页。

  25.《美国学校社会科教育的诞生与发展(1916~198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87-95页。《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收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274-287页。

  26.《以学生自身知识为基础的历史教学》(译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第57-61页。

  27.《社会课课程标准说明》(与张增强、贾美华合作),《走创新之路》,北京出版社,1999年6月,第327-340页。

  28.《评〈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名著通览〉》(书评),《博览群书》,1999年6期,第40-41页。

  29.《论与新世纪相适应的社会课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7期,第1-5页。

  30.《日本初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9、10期,第43-45页。《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洪宗礼主编)收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397-404页。

  31.《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前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9期,第4-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全文转载,2000年第6期,第6-9页。

  32.《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0期,第13-18页。

  33.《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学科本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第9-12页。

  34.《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目标与教育思想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期,第7-11页。

  35.《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用”教科书与“教”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第10-14页。

  36.《日本初中最新历史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第20-23页。

  37.《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6、7期,第62-64、第61-62页。《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洪宗礼主编)收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416-426页。

  38.《试析社会综合课的课程理念与内容设计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06-112页。《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收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9-22页。

  39.《谈谈建立历史教科书纠错机制》(笔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0期,第4-5页。

  40.《日本高中最新历史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期,第7-11页。

  41.《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怎样的历史教学过程才是合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第4-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1年第5期,第18-21页。

  42.《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个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第4-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1年第5期,第21-25页。

  43.《关于综合文科中宗教问题的处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92-97页,2002年第1期,第114-116页。

  44.《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年第8期,第4-7页。

  45.《国外社会科中的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第4-8页。

  46.《为“理解”而学习历史》,《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5期,第50-54页。

  47.《综合课程的设置与历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1期,第4-9页。

  48.《美国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和郭艳芬、肖素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8期,第4-8页。《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1-118页。

  49.《美国北达科他州社会科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育》(和肖素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9期,第4-7页。《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91-495页。

  50.《小学社会课程的基础和理念》(与高峡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第26-30页。

  51.《试论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知识整合原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第13-18页。

  52.《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106-1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全文转载,2003年第3期,第51-56页。

  5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探索》(与高峡合作),《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第31-34页。

  54.《什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高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6页。

  55.《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课程特征是什么》(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37页。

  56.《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论》(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8-42页。

  57.《品德与社会课强调的“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55页。

  58.《怎样看待综合课程中的知识教学》(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87页。

  59.《构成综合课程教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2-103页。

  60.《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单元构建方法暨主题学习逻辑》(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108页。

  61.《怎样理解教材风格》(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113页。

  62.《教材地方化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116页。

  63.《如何适应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讲座),《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135页。

  64.《国外社会科课程介绍》(讲座),《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历史与社会)》(赵世瑜、刘北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3-29页。

  65.《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方法》(讲座),《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历史与社会)》(赵世瑜、刘北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15-144页。

  66.《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2003年第5期,第1-10页。

  67.《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5学段)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和郭艳芬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1、2合刊,第7-9页。《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8-164页。

  68.《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第4-7页。人大报刊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3年第3期,第8-12页。

  69.《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5期,第4-9、4-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3年第7期、第4-11页,2003年第10期,第4-6页。

  70.《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0期,第52-56页。载入《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389—402页。

  71.《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讨论质量》,《实验工作通讯》,2003年第4期,第4-6页。

  72.《知识教育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2003年第10期,第3-5页。《福建教育》全文转载,2004年第2期,第1页,第3期,第1页。

  73.《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4年第7期,第51-55页;载入《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9-76页。

  74.《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第59-6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4年第8期,第10-15页。

  75.《历史教育人格论的两个重要课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第5-8页。

  76.《历史教育与人生》(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合刊,封二。《百年中国历史教育箴言集萃》(周靖主编)收录,学林出版社,2012年8月,第310-312页。

  77.《论我国社会课程的终结与再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01-107页。

  78.《面对新课程,家长能做些什么》,《中华读书报》, 2004年3月31日第15版。

  79.《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本质是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教育理论与实验》,2004年第2期,第38-41页。

  80.《历史教育与教师》(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封二。

  81.《历史教育与应试》(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封二。

  82.《历史教育与文化》(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封二。

  83.《历史教育之方法论》(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9期,封二。

  84.《历史教育与国民素质》(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封二。

  85.《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侵华战争内容的处理》,《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第3-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4年第12期,第49-53页。

  86.《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2004年香港历史教育研讨会宣读论文),《新世纪的历史教育》(方骏主编)收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第123-140页。

  87.《“知识”与“生活”新课程文化的基础》,《新课程》,2004年第7期,第4-6页。

  88.《历史教育与教养》(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1期,封二。

  89.《再议历史教育之方法论》(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封二。

  90.《谈谈日本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1期,第20-24页。

  91.《谈谈美国新墨西哥州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育》(与肖素红合作),《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59-463页。

  92.《历史教育与课程》(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期,封二。

  93.《历史教育与课程改革》(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3期,封二。

  94.《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封二。

  95.《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第11-1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5年第7期,第22-34页。

  96.《在学中有情、在情中有思、在思中有行》(序言),《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与学》,泰山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97.《历史教育与读书》(随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封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全文转载,2005年第10期,卷首语。

  98.《日本教科书中的逆流》,《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第7-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5年第9期,第44-49页。

  99.《特色鲜明的加拿大家政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第24-27页。

  100.《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41-43页。

  101.《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第4-8页。

  102.《日本在殖民地强制推行的“皇民化”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第4-7页。

  103.《日本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与军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4-8页。

  104.《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基本过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第4-8页。

  105.《日本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军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第4-7页。

  106.《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极端化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第4-7页。

  107.《现代教学理论在社会科课程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98-104页。

  10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军国民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三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517-542页。

  109.《日本“国家总动员”时期的军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合刊,第23-26页。

  110.《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第4-10页。

  111.《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课程标准究竟该如何把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第4-8页。

  112.《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能为学校的历史教育辩护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第4-8页。

  113.《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课程体系应考虑哪些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第4-11页。

  114.《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科书还有改的必要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第4-7页。

  115.《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第5-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1期,第4-8页。

  116.《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处理哪些关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第4-8页。

  117.《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历史教育要有个全球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第15-1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2期,第4-9页。

  118.《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第44-4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6年第8期,第4-7页。

  119.《学校公民教育的展开与推进》(讲座),《教育研究与评论》,2006年第8期,第38-44页。

  120.《历史教学的基本课题与方法》,《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第96-99页。

  121.《中美历史教科书简介》(和邓敏合作),《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9期,第4-7页。

  122.《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05-111页。

  12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第36-44页。

  124.《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指南》,《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第31-34页。

  125.《历史与社会的内容精选与整合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第46-51页。

  126.《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素质教育报》2007年23日第4版全文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6期,第4-5页。

  127.《研究教学细节不等于讲究教学技巧》,《历史教学》, 2007年第4期,第21-24页。

  128.《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与聂幼犁、齐健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第4-1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7、8期,第1-7页。

  129.《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与粟云霞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第4-12页。

  130.《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一:如何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 2007年第5期,第13-18页。

  131.《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二:如何理解历史能力》,《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第17-22页。

  132.《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第19-24页。

  133.《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现代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第4-8页。

  134.《互动延展:简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现代性问题》(与秦立福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第4-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9期,第4-9页。

  135.《中国古代的取士制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第14-17页。

  136.《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第8-11页。

  137.《课堂讨论与社会活动》,《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第109-110页。

  138.《过程民主、价值多元、尊重个体》(与岳尧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第4-7页。

  139.《作为“学材”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第10-14页。

  140.《为什么我们必须深究教学目标》(和卢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第4-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7年第12期,第4页。

  14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的回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0期,第4-5页。

  142.《换个角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我看专题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第1-4页。

  143.《怎样帮助儿童了解历史》,《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第24-28页。

  144.《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第11-16页。

  145.《怎样铺陈史实》(和吴萌合作),《历史教学》,2008年第5期,第18-22页。

  146.《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学习的价值》,《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第34-37页。

  147.《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第41-46页。

  148.《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第41-44页。

  149.《社会科课程中历史学习的公民教育功能》,《课程研究》,2008年第2期,第5-19页。

  150.《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第44-4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12期,第1-8页。

  151.《教育叙事–出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第23-26页。

  152.《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一)(与卢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第4-8页。

  153.《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二)(与卢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第4-10页。

  154.《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三)(与卢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8期,第4-11页。

  155.《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四)(与卢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第4-12页。

  156.《从课堂实录谈教学分析》,载入《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64-72页。

  157.《怎样理解活着的历史——口述史》,《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4期,第97-98页。

  158.《在深化课改中解决历史教学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0期,第10-13页。

  159.《国际理解:学校历史教育的新课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第4-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9年第2期,第3-10、53页。

  160.《开辟历史教研活动的新天地》(序言),载《高中历史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成学江著),2008年10月,第6-9页。

  161.《怎样收集证据——评析美国教学案例“越南战争”》(与李建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第11-14页。

  162.《如何评价改革历史课程所需要的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期,第1页。

  163.《我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第10-1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09年第3期,第3-7页。

  164.《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4期,第71-75页。

  165.《日本高中历史最新学习指导要领世界历史部分》(与张方鼎合译),

  《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第42-46页。

  166.《日本新编世界通史的特色》,《历史教学》,2009 年第7期,24-3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2009年第9期,第64-70页。

  167.《教学实录: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与张汉林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4期,第9-13页。

  168.《历史必修Ⅲ不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9期,第4-6页。

  169.《日本历史教育概要》(译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0期,第7-8页。

  170.《日本高中历史最新学习指导要领日本史部分》(与张方鼎合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第10-14页。

  171.《日本高中地理最新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第58-61页。

  172.《儿童的品德是这样育成的》,《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4期,第41-46页。

  173.《历史教育学的学术归位与研究的学术化》,《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第122-126、100页。

  174.《教有所思与教而勿误》(序言),《教有所思——高中历史教学札记》(陈伟国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1-2页。

  175.《良工琢磨 砾石成金》(序言),《问教: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集体备课纪要》(陈伟国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1-2页。

  176.《日本新订世界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9期,第108-112页。

  177.《历史教师当随时代》(讲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第8-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2011年第1期,第4页。

  178.《教师的学养与教学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第32-38页。

  179.《从课程标准看美国的公民教育架构》,《中国德育》,2010年第12期,第66-69页。

  180.《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创立》(讲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第4-8页。

  181.《如何看待学生基础差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1、2合刊,第4-5页。

  182.《美国学者眼中的历史思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历史教学》,2011年第4期,第23-2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11年第9期,第3-7页。

  183.《不宜把“品德与社会课”简称为“思品课”》,《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0期,第21-24页。

  184.《美国历史教学的研究视野》(和王继平合作),《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第130-134页。

  185.《呼唤理性的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1期,第13-16页。

  186.《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4期,第25-28页

  187.《例说深彻解析历史概念的路径选择》(和王继平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4-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12年第8期,第6-8页。

  188.《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一)历史教育学》(和陈德运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第4-6页

  189.《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二)历史教学论》(和徐静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第4-6页

  190.《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三)历史教学法》(和徐静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第4-6页

  191.《让历史课有“历史味”》(与张汉林合作),《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5期,第48-5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12年第9期,第3-5页。

  192.《深化文科教育 提升教学内涵》,《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8期,第45-48页。

  193.《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四)历史教学评价、比较历史教育》(和陈德运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第4-6页。

  194.《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五)历史教育文集》(和陈德运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1期,第4-6页。

  195.《六十年来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概要(六)其他》(和陈德运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第4-6页。

  196.《品德与社会课伸张儿童权利的课程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0期,第58-62页。

  197.《悖论与悖论的超越》(序言),《超越的悖论》(杨向阳著),学林出版社,2012年9月,第1—13页。

  198.《三十年来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1期,第13—1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13年第2期,第11-14页。

  199.《三十年来历史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张汉林合作),《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2期。

  200.《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必将大有可为》,《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第214—220页。

  201.《20世纪中国学校历史教育中国国民意识的发育与欠缺》,载《文化和教育视野中的国民意识》(余伟民、刘昶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307-322页。又载《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孟钟捷、苏珊·波普、吴秉守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13-19页。

  202.《三十年来历史学业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期。

  203.《刍议文科的三种精神与三种能力》(讲座),《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年第1期。第4—10页。

  204.《批评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2期,第71—7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013年第6期,第3-8页。

  205.《为了历史教育的明天》,《历史教学》,2013年第4期(下半月),第64—68页。

  206.《民国历史教育研究遗产与我们的任务》,《历史教学》,2013年第5期(下半月),第61—65页。《教育科学文摘》转载,2013年第5期,第57-58页。

  207. 《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与编制》,《教育学报》,2013年第3期,第35-4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全文转载,2013年第10期,第3-8页。

  208.《日本历史教科书与国民历史意识》(讲座),载《中国的脉动:近现代史名家讲演录》(多国丽、康狄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第189 -213页。

  

  二、著作

  独立完成 :

  1.《中学历史教育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4月,401页。(34万字)

  2.《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15页。(31万字)

  3. 《学会行动:社会科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343页。(34万字)

  4.《历史教育人格论初探》(文集),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年8月,365页。(42万字)

  5.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262页。(38万字)

  主编:

  6. 《国外历史教育透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331页。(撰写4章,约20万字)

  7. 《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588页。(独立完成40万字)

  8.《历史教学课例分析》(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300页。(独立完成,10万余字)

  9.《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主编),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独立完成20万字)

  10. 《首都市民应急防灾手册》(执行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11. 《中小学教师教学智慧丛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丛书主编/本册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84页。(独立完成10万字)

  共同主编:

  12.《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品德与社会〉66问》(与高峡共同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180页。(独立完成10余万字)

  13.《历史教育价值论》(与齐健共同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222页。(撰写3章,10余万字)

  14.《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与姬秉新、李稚勇共同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178页。

  15. 《品德与社会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与高峡共同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238页。(独立完成5万字)

  16. 《历史教师资格考试用书》(主编/初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独立完成5万字)

  17. 《历史教师资格考试用书》(主编/高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独立完成5万字)

  参编:

  18. 《历史学科教育学》(与于友西、叶小兵合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353页。(撰写3章,10万余字)

  19.《社会科课程与教学论》(沈晓敏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352页。(撰写两章,9万余字)

  

  三、教辅与教科书

  1.《中学历史测试与能力训练》(主编),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年。

  2.《3+2历史试题解析 考试指导用书》(主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3.《中学历史同步复习手册》(主编),6册,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年。

  4.《国家义务教育审定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副主编),8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至今。

  

  四、研究课题

  1.199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项目“历史学科考试试题的理论与编制技术研究”(主持人聂幼犁),负责 “日本学校历史学科考试试题的理论与编制技术研究”的分课题。省部级。

  2.1998年,主持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社会课课程标准》(1—12年级)的研制(委托项目)。

  3.1998年到199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走向分析研究”,负责综合文科研究项目。

  4.2000年,主持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社会课程标准》(3-6年级)。(主持人高峡、赵亚夫)(委托项目)

  5.2000年,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7-9年级)课题组核心成员。(主持人袁贵仁)

  6.2001年,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主持人鲁洁)国家级(委托项目)。

  7.2002年,主持教育部师范司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项目“基础教育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 (委托项目)。

  8.2003年,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二负责人。课题号:AHA010019—14。(第一负责人高峡)

  9.2004年,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子课题《历史与社会》实验调研、对策分析及工作推进课题组” (专业支持组)组长(委托项目)。

  10.2006年,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主持人戚万学),负责“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委托项目)。

  11.2006年,参与北京市重大项目“首都市民防灾自救行动计划”(项目单位北京出版社),负责编撰《首都市民防灾应急手册》(编委会主任王歧山),担任执行主编(委托项目)。

  12.2007—2008年,主持教育部高中历史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与朱汉国教授共同主持)(委托项目)。

  13.2007年,参与国家“十一”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研究”(主持人高峡),课题号:FHB060358。

  14.2008—2010年,主持山东、海南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委托项目)。

  15.2009—2010年,主持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首席专家)。

  16.2012年,主持教育部“国培计划”品德与社会、初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

  17.2012年,主持制定《“国培计划”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国培计划”高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以及《“国培计划”历史教师培训团队研修课程标准》(委托项目)。

  18.2013年,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史研究》,课题号:13LSB007。

  19.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校本实践的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号:SGH13032。